登陆  立即注册

风水散风

?理解玄学有一个很重要东西,就是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文献中一字多义的情况,以及古代汉字是一字一词。如有人说风水这个词,这其实是错的,风和水是两个字词;也有人说风水是能量不是实指,这也是错的,风水既有比喻虚指之处,也有很多时候是实指。《葬经》说:“气乘风则散,遇界水则止。”这里的气指的是生气,风水所在的玄学文化皆喜生恶死,故凡风水宝地必定生气盎然让人望之心喜。这里的意思是生气随着风发散开来,故凡是会散发生气的皆称之为风,不论是不是真风。遇界水则停,这点我们可以看古风水大家的评论:“両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古之风水师观察自然发现两水之间必有山,所以两水*出必是龙脉(山脉)尽头,所以水势分散(缺水)的地方必然生气散,水势交汇之地必然生气聚集。这点大家可以看看古代的四大文明,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这些地方皆是水势汇集之地,皆是风水之中所说的宝地。故在风水中凡是会让风停下的皆可称之为水,有明显界线的事物也称之为水,故风水在城中以道路为水。同时风水也注重客观存在的风和水,如讲究建筑物要坐北朝南,背山靠水,这种建筑物可以避免冬天凌厉的北风,如《人子须知》中所说的:“尝观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尩与伛人。”这里是在讨论人和的水和人之间的关系,好水之地出美人,坏水之地出残疾和丑人,下面又讨论了水和钱的关系,看了这点相信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什么风水认为水既是财!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定义 4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症状 5证候分析 6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治疗 6.1方药治疗 6.1.1治法 6.1.2方药 6.2针灸治疗 6.2.1治法 6.2.2选穴 6.2.3随证配穴 6.2.4刺灸方法 6.3饮食疗法 6.3.1风寒者 6.3.1.1治法 6.3.1.2推荐食材 6.3.1.3推荐食疗方 6.3.2风热者 6.3.2.1治法 6.3.2.2推荐食材 6.3.2.3推荐食疗方 7关于水肿 8参考资料附: 1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穴位 2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方剂 3治疗阳水·风水相搏证的中成药 4阳水·风水相搏证相关药物 1拼音 yáng shuǐ·fēng shuǐ xiāng bó zhèng 2英文参考 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定义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1])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2]。 4阳水·风水相搏证的症状阳水·风水相搏证患者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3][4]风热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风热者,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5]风寒者常见以下症状:眼睑浮肿,继而四肢水肿,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5] 5证候分析风邪袭表,卫气不宣: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故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风属阳邪,风水相搏,故皮肤光亮、凹陷易复。由于风邪引发,可见发热咽痛及咳嗽等肺卫表证。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质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3][4][5] 6阳水·风水相搏证的治疗 6.1方药治疗 6.1.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治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3]。 6.1.2方药阳水·风水相搏证可用越婢加术汤[备注]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方论》):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白术、生姜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泽泻、茯苓,以助宣肺利水消肿。若咽喉肿痛,可加板蓝根、桔梗、连翘,以清咽散结解毒;若热重尿少,可加鲜茅根清热利尿。若属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见咳喘较甚,可加前胡、杏仁,降气止喘。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备注]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方论》):防己、白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以助卫行水。[3]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阳水·水湿浸渍证论治[3]。 6.2针灸治疗 6.2.1治法疏散风邪,宣肺利水[4]。 6.2.2选穴以背俞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肺俞、尺泽、外关、合谷、阴陵泉、三焦俞。上部肿甚,治宜发散。本方取肺俞配尺泽宣肺,外关配合谷发汗疏风,使在表的风水得从汗解。佐以三焦俞通调水道,阴陵泉健脾利水,使在里的水湿下输膀胱。表里分消,可疏风消肿。[4] 6.2.3随证配穴面部肿甚者,加水沟[4]。 6.2.4刺灸方法针用泻法[4]。 6.3饮食疗法 6.3.1风寒者 6.3.1.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治宜宣散风寒,宣肺行水[5]。 6.3.1.2推荐食材阳水·风水相搏证风寒者建议食用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生姜、花椒、胡椒、荆芥、香薷、藿香等[5]。 6.3.1.3推荐食疗方 [5] 1.生姜桔梗汤:生姜30g,荆芥15g,藿香10g,茯苓60g。先将生姜、茯苓放入锅内煎煮约15分钟,再将荆芥、藿香放入锅内煎煮约5分钟,取汁饮用,每天3次。 2.二香粥:生姜15g,香薷10g,藿香10g,桔梗10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先将生姜、桔梗、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煎煮约30分钟,再将香薷、藿香放人锅内煎煮约5分钟,每天食用2次。 3.花香茶:生姜10g,花椒3g,藿香5g,洗净泡水代茶饮。 6.3.2风热者 6.3.2.1治法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治宜疏风清热,宣肺行水[5]。 6.3.2.2推荐食材阳水·风水相搏证风热者建议食用茯苓、薏苡仁、冬瓜、冬瓜皮、赤小豆、黄瓜、西瓜、桑叶、菊花、桔梗、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5]。 6.3.2.3推荐食疗方 [5] 1.桑叶桔梗汤:桑叶30g,桔梗15~30g,薄荷10g,薏苡仁60g,茯苓60g。将上述食材用清水洗净,先将桑叶、桔梗、薏苡仁、茯苓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内,加水煎煮,在煎煮第2次至15分钟时将薄荷放入。每天服用3次。 2.菊花桔梗粥:菊花15g,桔梗15g,桑叶15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冬瓜120g。先将菊花、桑叶、桔梗放入锅内煎煮2次,取汁约2000mL,再将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加入煎煮后的药汁煎煮约1小时,放入冬瓜,再煎煮约15分钟,每天服用2次。 3.英荷茶:蒲公英10g,薄荷5g,洗净泡水代茶饮。 7关于水肿水肿(edema[1][6])为病名[7][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7]。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3]。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3][4][8]。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3]。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3]。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3][4]。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8《葬经》一句“气乘风则散,遇界水则止”,“风水”两字从始成名。风水的起源及其发展:风水气乘风则散,遇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气乘风则散,遇界水则止。”这里的气指的是生气。生气随着风发散开来,故凡是会散发生气的皆称之为风,不论是不是真风。《风水》两字最早出现于晋代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气承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遇界水则停:“两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观旧大地之墓自然发现两水之间必有山,所以两水*出必是龙脉(山脉)尽头,所以水势分散(缺水)的地方必然生气散,水势交汇之地必然生气聚集。所以在风水中凡是能让风停下的皆可称之为水,有明显界线的事物也称之为水,故风水在城中以道路为水。风水两字到底风更重要,还是水更重要?为什么风水而不叫水风呢?第一种说水比风重要,原因是,各种书,《地理五诀》等都没有把风写入上去,所以感觉风不重要;第二种是说风要比水更重要,所以历代叫先叫风再叫水。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风水数下一篇:风水数字68

最新评论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子林阁国学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