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立即注册

风水梁新村

?风水乡辖9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2010年末全乡总户数5829户,总人口27243人,农业人口2689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6%,有劳动力12801人。“十一五”期间,风水乡按照“新兴工业乡镇、畜禽产业之乡、优质高粱基地、休闲度假园区”四个发展定位目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突出抓好煤矿项目建设;以畜牧养殖为核心,大力推进“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倾力打造5000亩优质高粱生产示范基地;以圆满贯库区旅游规划为依托,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了经济增长提速增效,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显著增强,民生保障明显改善,群众增收渠道拓宽,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一、经济增长实现突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我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有效把握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有力拉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指标的全面增长。2010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2.3万元,占任务139万元的138.1%;其中地方级财政总收入173.833万元,占任务87.3万元的199.1%,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1元,比上年增加287元,增长10%以上;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70万元,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坚持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放在首位,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行提早育苗时间,有效躲过伏旱,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067吨以上;以高粱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5000亩优质红梁基地规模初步形成;继续巩固发展“小规模、大群体”畜禽养殖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建立起风水“土鸡”养殖基地。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估算,在公路建设上,共投入资金近400万元,新建公路3条共11.6公里,维修改造公路约50公里,全乡公路总里程达54公里,实现了解100%的村组通公路的目标;水利建设上,争取各类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小水池151口、沟渠维修23.5公里、建成人畜饮工程6处、治理病险水库1处。有效解决了全乡5231人饮水困难,恢复灌溉面积58亩。其它建设上全乡共建成沼气池451口,投资近100万元,建成集办公、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化站、所、院办公楼4栋,共计约1000平方米。投入近60万元的风水客运站正在启动之中。四、民生保障显著加强。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民生保障日益彰显,投入60万元的星级敬老院建成使用,可容纳30多位院民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全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以巩固“两基”成果为抓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均衡推进,全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大力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趋完善,2010年参合率达到9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7%以上。成功举办了风水乡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六、集镇建设。按照“拉框架、强功能、提档次、优环境”的要求,以“合理规划,有利发展”为原则,以突出完善集镇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吸收社会资本,把集镇新村建设作为内增实力、外塑形象、宜居宜商的民心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11年将正式开工建设。七、煤矿建设。“十一五期间”,经过多方努力,完成了煤炭初查和精查工作,现探明储量5000万吨,远景储量9000万吨,现正在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契机,开启风水工业化发展时代。八、乡村旅游开发。圆满贯水电站是桐梓县境内唯一的大型水电站,总库容1.2亿m3,装机容量40mw,库长23km,平均宽度200m,水域面积46万m2.利用圆满贯库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动对接王家寨温泉、水电站广阔水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开发水上娱乐、洗温泉浴、吃农家饭、观自然景等旅游项目纳入县级规划,合理规划和实施水产养殖项目,把风水建成邻近县、乡的“后花园”,拉动餐饮、水产养殖、经果种植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休闲度假园区”的发展定位目标。1山西太原北格镇辛村 2北格镇辛村悠悠历史 3辛村村容庙貌颇雅观 4明清时的辛村 5内外八景不虚传 6民艺民传喜心田 7振兴家乡待后贤。辛村是一个古老的明、清时原太原县的第一大村。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柳盗跖宅,在辛村,今人呼为柳家窝。跖,春秋时大盗,年九十而死”。辛村旧址在村西南寺地。旧址处有一寺庙名植福寺。据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载:“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辛村原名已无可考,但它最晚建于唐代确有记载。五百年前因常遭潇河洪水冲刷淹塌,迁至今地,取名新村,因念重建家园之辛劳,改称辛村。辛村曾在明嘉靖十九年修筑堡寨一座,高一丈八尺,周一百六十丈。已毁。辛村现遗存的古迹较多。有四座古建寺庙,即植福寺、紫云观、东观音堂、关帝庙和魁星楼、一个砚池。植福寺,村中有个传说,明万历二十四年,里人耕地,每到地头,就听到“我要出去”的呼喊声,但四顾无人,惊惧不答,一大胆者在反复呼喊声中说了句“你要出来就出来吧”,说毕忽突地从地里跳出一尊石佛。村民牵出九头牛拉石佛回村。还没拉到预定建庙供奉之地,九头牛都拉不动了,于是就地建起植福寺,供祀石佛。辛村尚存一座大庭院,虽正庭已拆,但尚存的二门楼、砖雕影壁和二门楼木雕与两侧的砖雕非常精致,影壁砖雕匾额为傅山先生书“双肯居”。院内东、西庭墀头砖雕麒麟活灵活现。辛村由唐代起至明清,古建筑逐渐增多,寺、观、庵、庙、楼、阁、祠、堡俱全。由唐建佛寺至“植福寺”,由元建“紫云观”至“观音海会”,还有明洪武时建的“龙天庙”明末之“魁星楼”及清代建的两座“关帝庙”、“白衣庵”、“紫竹林”“三圣庙”“真武庙”“文昌阁”(下层奉财神)“玉皇阁”(下层奉五道神)及遍布村内各街的几十个五道小庙。另有“张氏祠堂”、“何家堡”等。但其中多数建筑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而解放后人为的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实感可惜。现只能将现存的,又经新世纪重新修整、复建的,最主要的如下:(1)植福寺“过殿”:完整的“植福寺”为南向二进四合院建筑。其规模宏大、美观,临近无二,于1982年拆毁后,现仅留过殿五间,进深三间,高7.5米,面积165平米。悬山顶琉璃脊,七檩五架椽,前有廊,无斗拱,手法朴实无华。后部勾连园山式、小式单檐,歇山顶抱刹一间,前后转通,可达后院。殿前长老松一棵。将60年代和84年又两次入土,埋了将近40年才保存下来的石佛供于殿内,代为大雄宝殿,属县区级文物。(2)观音海会:原为“紫云观”,清乾隆14年5月重建为观音堂。北向与魁楼遥对,是二进三合院建筑,占地612平米,前院有悬山顶山门三间,前后有廊,单昂三踩斗拱,门额书“观音海会”。十字脊钟鼓楼分左右。厢房东西各三间,中心有月门。后院有配殿东西各三大间。歇山顶,六檩单翘斗拱,前有廊,三板门,直棂窗,面积88平米,高约6.5米。新请五尊铜佛像供于殿内。(3)魁星楼:位于中心,楼阁南向,属二层建筑。下有1.7米高的砖石台基,并带券口供五道神。后部设石磴上阁。基座上部周有石雕栏杆,中有殿阁,前有歇山顶式宝刹。出一昂三踩斗拱,周有廊,内奉文昌帝君,上有四柱承十字歇山项建筑四明楼。木阶上楼,内供魁星,总高7.5米,属县区级文物。辛村内外八景是过去的当地文人,按村之实有事物纺撰的。可惜原每景字数四、五言不等。经后人在无碍原意的前提下,简化求精,统一为四言,流传至今。为使后辈不忘,而简述如下:内八景:(1)植福古寺:现留过殿。在2000年修缮、彩绘,重塑佛像,石佛居中。(2)石佛显灵:指里人耕田时,听到地下反复有“我要出去”的呼声,获石佛于土中之传说。(3)神钟音堰:洪武年间铸的龙天庙钟,后移植福寺。同榆次上营村庙钟是姐妹钟,此敲彼应。音动听,能远播,20里外的筑堰人可听到钟声。58年毁于炼铁。(4)老桧千年:过殿前桧树,木有香味,至今独枝尚绿。寿可达千年以上。(5)乐台龙卷:寺前的戏台,前梁木刻二龙戏珠,龙呈卷曲之势。同榆次永康圣母庙戏台为师徒戏台,徒超师艺,造型独特。60年代毁于失火。(6)玲珑魁阁:面积不大,连台基三截各异,小巧玲珑。2000年复建,塑像。(7)砚池无草:魁楼东侧的砚圪垛为魁星的砚水体。浇完地,灌河水多年不长一草。2001已石砌周边,边外栽花植树。(8)古高碓臼:50年代填了河壑,据说在郜村旧抽水站下面。后改为“紫云宝观”,现为“观音海会”。两易其名。外八景:(1)潇水东进:潇河水通过白马渠分流南、东两渠。两渠之间形成裤儿岔的梯田。地名叫风水渠。(4)真武木刻:真武庙多尊木刻神像,雕工精湛,文管部门50年代,运往晋祠,后又听说转往天龙山。(5)咸庄盐池:村北盐坊上民居背后,是出土盐原料的盐池,后改为鱼场、蓄水池。(6)三甲井的水最好喝,在村东北半里处。(7)南屏王庄:村南里许,被潇水冲淹而失去的王家庄,有座南向庙(庙名失考)为辛村的南大门。(8)北障盐坊:村南里许至今仍存的盐坊上也有座东向的关帝庙,是辛村的北门户。以上内景中除(1)只留过殿外(2)、(4)、(6)、(8)还存在;外景中除(4)转移不在村中外(3)、(5)、(8)仍存在。原有村北口的三圣庙,西口的关帝庙,东口的文昌阁(下为财神庙),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直至2002年才在各原地左右建起堵村口的大照壁。装潢一新,以壁代庙,奉原庙阁之神。使村容改观,得到群众称赞。“培养人才凭学校,提高素质靠师资”。辛村过去确实可以,头辛村美名也名符其实。这说明村人历来重教育,有人才。人才与当地教育之发展密切相关。据前人传言,在封建时代辛村就有塾学,且不只一个。科举中,金榜题名者不断。清光绪27年(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太原县范围内办起四所蒙学学堂。附近七里的北格镇就有一所。北格成为县三区*所在地后,于1919年成立“三高小”。辛村学子都大沾光。因为当时辛村只有原来几家私塾合并而成的村办“南学堂”。后又在村中心的楼院办起“女学堂”。再加之北社牛天章于1922年11月创立的“清心学校”,这些都是初小。上高小就去北格,也较方便。直到民国33年(1944)9月,辛村成立高小后,三高里大部分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马负图、牛乐道(地下党员)、郝更生、程士俊、焦成林等来校任教。还办起了暗为革命培养干部的,由高小毕业生组成的实习班。引导众多学生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解放战争期间,辛村一度处于小解放时期。学校有地下党员张天栋(化名洛风)、王如璋等老师任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革命思想,为革命输送人才。1946年5月,闫锡山水漫平川强占了太三区,学校停办。三高和辛村的少部分师生上吕梁交城山参加了革命。1947年9月,闫政权在辛村设立中心国民小学。1948年太原县城解放。辛村学校复课后,是全县五完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发展壮大。临近十几里的各村学生分别来辛村、北格上高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到60年代,学校附设了农中。文革期间,停课一段,学生无法升学。于1968年9月,学校率先戴了初中帽(七年制)。1977年9月又附设高中班一个(九年制)。这都是为不耽搁学生升学所为。在当时确实起过很大作用。直至初高中分别收归镇、区只学为止。2002年,辛村新建起四层教学大楼。教学设施不断改善。辛村的未来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与老校友张邦应等到的支持下,村干部要带领村民继续努力奋斗,尽力改变村里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尊师重教,不苦孩子。更望辛村校和在初、高中、大专读书深造的学子加倍努力,学有所成顺利升级,榜列前茅。步入社会后,为国家多做贡献。为家乡出谋献策,支援家乡建设。为振兴辛村,再铸辉煌。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风水梨价格下一篇:风水梧桐

最新评论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子林阁国学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