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立即注册

镇海楼风水

?福州镇海楼能镇住风雨是因为人们对镇海楼历史文化的认可和信任,以及依赖大自然的社会心理。镇海楼是福州城正北的标志,登楼可远瞰东南闽江口、正南五虎山,以及航运船舶的进出游弋。古时中外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为标志,所以视之为“夜航灯”,更被海外闽籍侨胞视为“风水楼”。屏山古名越王山,是福建历代州郡主要衙署所在地。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宫苑、宋明行宫均设在山南,以山为屏,故称屏山。在它的南麓现存有被誉为国宝的江南最古老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也是福建省府所在地。镇海楼上下两层,楼内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其高度深度有定规,旧制高6丈6尺4寸,深7丈3尺,宽13丈7尺,四围墙厚5尺3寸。镇海楼四周的公园城墙的变迁记载了福州城纳入华夏版图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先设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其中之一闽中郡即今福州。镇海楼的价值意义:镇海楼地处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顶部,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明清时期的福州,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台风袭击,由于当时福州以镇海楼为代表的砖石结构建筑比较罕见,较土木结构建筑更经久牢固,老百姓便对这座楼寄托了期望闽海上船只的安全和福州城安定的美好祝愿,镇海楼作为风水楼的说法应该由此而来,而当时楼里自然也设置了一些民俗及道教信仰。易转运免费算命网参考百度百科-镇海楼清代初年,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因遭战火而损坏。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镇海楼靠近平南王王宫,所以禁止州人登临,并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1661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这是清代时的第二次修葺。当时的镇海楼虽未得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齐享我国四大名楼的美誉,但在五岭以南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楼”。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楼、岳阳楼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镇海楼气宇非凡,清代时曾以“镇海层楼”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诗人政客每登临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是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其中,以清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广东佛山人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影响最广: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陈恭尹此诗写登楼的观感,特别是“五岭北来”一联,精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广州一带的地理特点,而绝不能移用于他处,故历来为人传诵。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两年后,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计费巨万,壮丽坚致。”在康熙年间,当时的著名学者沈元沧曾登临镇海楼眺海,并赋诗《登镇海楼》:凌虚白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半壁玉山依栏崎,一泓珠水抱城流。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黄云紫气消皆尽,还凭生聚壮炎州。后来,镇海楼曾再度重修,重修工程仍然按照明代旧基垒筑。在镇海楼两旁仍然有长约170米的明代古城墙。重建后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在登镇海楼后,曾赋诗感叹道:如此江山,对碧海青天,万里烟云归咫尺;莫辞撙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在这种形式简练、细节繁琐的传统建筑形象中,对称是其最突出的形态,其中蕴含着自然美的形象象征以及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从风水角度看,这种奇特形状也寓意深刻: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在色彩搭配上,镇海楼的红墙绿瓦和谐统一,也显得非常气派,大胆红黄色调的基本搭配是我国古建筑一贯的风格,只是到了明代,规定除皇家城门楼可用黄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门楼只能用绿色。因此镇海楼外墙就用了红色,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红墙绿瓦是对比色,红墙不反光,绿瓦反光,这样显得既对立又统一。镇海楼的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方。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据传,他之所以写此诗,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到广州上任的官员一旦喝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后来,吴隐之做了广州刺史。当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听说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后,他特地酌泉水饮并写了《贪泉诗》。吴隐之以诗铭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后来才移到此处。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4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部分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在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着“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楹联是清光绪年间,以兵部尚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蓝天、白云、红花和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明代,从战乱之中立国的朱元璋深知城墙防御工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爷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王恭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他是个军事家,他在福州城无险可守的城北,设置了人造天险,而且居高临下俯视城北平洋;他是个建筑师,他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所以开初屏山上的城楼称样楼,屏山也有了当年时尚的名称样楼山;他是个诗人,他建造的样楼一时成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站在越王山的新楼上,俯视无诸城的万家灯火,怀想闽越王引领闽越人步入汉文化的殿堂成了当年文化人诗文创作的主题。发出“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的感叹。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高楼,极目远眺江的入海口,远处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渐渐的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粤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是较早的一首登镇海楼的诗句。其实王恭也可能是个勘舆家,他实际上是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风水楼。闽越人的蛇文化在汉化之后,一方面继续了闽文化对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汉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让它长角变成龙,让它腾飞。建造白塔、乌塔的民间传说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而在民间被称为“龙舌”的苔泉之上的“龙首”山头建造镇海楼,如同桂冠为福州之龙加冕。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镇海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作为福州城楼的样楼,飞檐翘角的镇海楼分上下两层,按明代制式建造,虽经多次毁建,但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传统的尺寸是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现行的长度制式换算,其高度大约为21米,深24米,宽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当然这不是准确数。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大修建九次也毁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最后一次1970年人为拆除。而九次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大多数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三尺,仅30余年便坍塌,算是镇海楼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与民间迷信地认为这是规定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主席的林森曾倡议重修镇海楼未能如愿。抗战胜利之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这个愿望在1946年由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1948年建成于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被人为拆除于动乱之中,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仅仅存世20余年。乾隆年间曾经有人给三次遭雷击两次失于大火的镇海楼“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是镇海楼并未因此免于火。在镇海楼前的山坡地上,还曾设置过一些用六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七组人称“七星缸”,从“风水”的角度上说,它象征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组合,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那年代木构的福州城火患不绝,连祈祷北方之神真武君神灵的镇海楼也难免于火灾,更何况百姓人家呢?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镇风水用符下一篇:镇远的风水

最新评论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子林阁国学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