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立即注册

祖厝有风水

?祖祠是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氏族习俗保留比较好的福建等地很常见,一般叫宗祠更多些。绝对不是放祖先骨灰的地方,汉族的葬俗是土葬,哪来的骨灰?下面是百度百科复制的【宗祠】词条: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据清初《光泽县志》载,当地“从前各族宗祠无几,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清·乾隆《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一般家族不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称“总祠”),族内各房、各支房,往往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旧时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为显族威,大宗祠堂还盖进省城。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民国时期,永定“乡村之中,不论大小姓,皆合建祖祠,复合散居各乡及徙居各处之同宗在邑城建祠。”(民国《永定县志》卷十五《礼俗》)仙游县黄氏家族,派下子孙散居30余村,各地黄姓集议,在县城合建黄氏大宗祠。福建林氏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清初曾会同八闽林氏族人,于福州创林氏大宗祠。此外,在海外及台湾的分支子孙,与乡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联系。民国时,漳州许氏家族,居新加坡、马来西亚者,曾联袂返乡倡建新加坡许氏大宗祠。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的整洁和香火有期,福建民间各家族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福州一些祠堂还规定每年按家居住址,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长乐曾氏家族规定:“一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罚,族房齐集,呈官究治。一祠堂内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众。”(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宗祠规条)有的家族还规定,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公罚。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损于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的严厉规定的禁条。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闽北一些单姓小村落,无力筹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选址设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如今闽南一些祠堂大厅正中大木龛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遗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惠安崇武一带,几乎所有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1949年后,除“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部分祠堂遭损外,省内宗祠大多保留。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漳浦郑姓人1987年就整修族祠,作为郑姓举行“穿灯脚”(穿灯脚,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闽南一带在族祠内悬挂各种花灯。让由婆婆陪着的新嫁娘,和初为人母抱着新生儿的小媳妇,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绕行一周。因系从高悬头上的花灯阵中通过,故称“穿灯脚”)传统习俗活动的场所。宗祠的修建仍由同姓族人捐款集资。闽南许多华侨回乡也捐修宗祠。新修祠堂大都富丽堂皇,耗资甚大,造成浪费。新修的宗祠日常向乡人开放,仅是做为宗族的象征而已。闽南许多宗祠,作为村里老人会活动场所,发挥有益的作用。【宗祠出处】《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幙,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160;&160;&160;&160;卢氏乃中华始祖炎帝后裔,源自姜氏,古为中原望族,华夏著姓。姜太公裔孙傒公受封于卢,遂创姓卢氏,傒公为卢氏始祖。秦汉以降,枝繁叶茂,经文纬武古哲先贤青史留名者甚多,为后人所敬仰,我卢氏之荣光。&160;&160;&160;两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卢氏也因时势一路南迁。明代中叶,泉州总兵卢法浚自广西谢簪致仕后,携卢法潢、卢法同兄弟三人卜居泉州南门外二十五里龙井乡(现清濛村)。清濛至今尚存御赐“文魁”皇匾一块。&160;&160;&160;相传,先祖听信风水先生所言:兄弟宜分居不同地方,利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故长兄卜居清濛;三弟卜居赤土村;二弟卜居东山村,为东山卢氏始祖。围垦滩田,搭结草庐。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自此,东山基业不断发展壮大,兴盛至今。后来,为谋求新的发展,有裔孙支脉迁居新村村和泉州南门花园头。&160;&160;&160;&160;东山卢氏瓜瓞绵绵,人丁兴旺,现有海内外宗亲一千多人,且发展与时俱进,其势骎骎日上。&160;&160;&160;&160;东山祖厝俗称“土刹瓮”,两座祖厝并排,坐东面西,前后回向,北有护厝,东有两座本族大厝围护,南有本境宫庙拱卫。历经明、清、民国几百年风雨,岁月沧桑,蚁害侵蚀,祖厝几近坍塌,后辈子孙望之扼腕惋惜。时逢盛世,百业兴盛,为继承祖业,振我宗风,族中有识之士倡议重建,众宗贤及海内外宗亲积极响应,出谋献策,踊跃捐资。遂于2019(己亥)年初敬土地,择吉日退神主于新厅,择吉破土动工。经九个月的施工,于十月中旬竣工,工程耗资约贰佰伍拾余万元人民币,择十一月末吉日,隆重举行祖厝重建落成暨袝祧进主典礼仪式。&160;&160;&160;祖厝于原基原向重建,坐乙向辛兼辰戌,进前三寸,升高一尺,寓意前进高升,重建面积1130平方米,新旧总面积1400平方米。修旧如旧,古朴大方,飞阁流丹,美仑美奂,存古典风范,增时代气息。&160;&160;&160;今祖厝重光,宗亲联谊有所,春祀秋尝有原。乌篮血迹长在,精神家园永存。今勒石为记,望子孙后代牢记先祖创业艰辛,重建不易。冀后昆之竞秀,弘祖德于永年。&160;&160;&160;&160;东山肇基始祖,留下宗族字辈二十字:秉礼守义、志道仕德、永言孝思、贻厥孙谋、以燕翼子。&160;&160;&160;&160;先祖垂训,谆谆教诲。寄望后裔,兴旺昌进。&160;&160;&160;&160;秉礼福地多安乐,&160;&160;&160;&160;守义鸿基长发祥。&160;&160;&160;&160;志道仁恕百事顺,&160;&160;&160;&160;仕德谦恭万年昌。&160;&160;&160;&160;永言祖训流芳远,&160;&160;&160;&160;孝思亲恩世泽长。&160;&160;&160;&160;贻厥孙谋宏图展,&160;&160;&160;&160;以燕翼子代代强。&160;&160;&160;&160;&160;&160;&160;东山卢氏祖厝重建理事会立&160;&160;&160;&160;&160;&160;&160;&160;二零一九(己亥)年冬月。(题记:2019年11月18日上午,晋江池店伟力公司卢总携夫人莅临我司。茶叙之余,我带卢总伉俪参观岭兜村义里六祧祖厝、土泥大道隘门,土泥祖厝、关公寨、石室岩等古厝和景点。是日,天气晴朗,惠风和畅,谈兴甚浓,宾主尽欢。卢总带来东山卢氏祖厝有关资料一份,委托我帮忙写一篇《东山卢氏祖厝重建碑记》。承蒙卢总器重,受宠若惊,大有惶惶恐恐之感,于是,下午立即翻阅资料,构思脉络,斟酌字句。连夜赶写,初稿终成。篇末诗句,由于受到字辈平仄影响,难成律诗。然以古风视之,未尝不可。次日下午,怀揣文稿,东山登门拜访卢总,卢总阅读文稿后,首肯点赞并带我去参观“土刹瓮”祖厝。果然名不虚传,祖厝周围尽是高低错落建筑物拱卫,逼仄紧凑,故被俗称“土刹瓮”。晋江地处平原,自古以来,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到极致。“土刹瓮”尚有一层意思,越密集越利于繁衍生息。今把本文发布在平台上,让有需要写重建志的人作为参考,如果能够对他人有丝毫帮助,作者则甚为欣慰。)&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2019年12月21日)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祖坟与风水下一篇:祖公厅风水

最新评论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待添加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子林阁国学网

返回顶部